搜电影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soosp.cc 今天不废话,她姐答应大家要写的香港演艺圈来了。 过去的这段时间,娱乐圈瓜很多,无数人吐槽知道娱乐圈烂,没想到烂成这样。 出轨家暴、偷税漏税、黄赌毒、强奸犯罪……丑闻多到,很多人追星都追到害怕了, 因为保不准哪天,就是全面「塌房」,完全幻灭。 但与此同时,却有一帮老艺人顶着这样的风口再次翻红。 那就是最近狂霸热搜的大湾区哥哥们,陈小春、谢天华、张智霖、梁汉文、林晓峰。 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外型,演戏唱跳都不拉垮,进圈多年少有绯闻,认认真真地做一个艺人。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年以TVB艺人为代表的香港娱乐圈多年传承下来的职业素养。 当年香港娱乐圈,有多强? 众星云集,万千星辉。 当红艺人,影视歌三栖发展,样样能做得漂亮。 哪怕是那些小配角,小演员,也个个出挑。 对比之下,我好想念当年的香港娱乐圈。 那些艺人努力工作的模样,真的能成为普通人心里的榜样,给观众带来力量。 曾经的影视 有的是闪着光的「普通人」 她姐接触港圈的开端,是从电视机里的电视剧开始的。 媒体人「萝贝贝」曾经说过一句话:年少时能看着TVB的剧长大,是一种幸运。 同样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今天的国产剧,你很难从中学到什么人生道理。 主角要么是打个电话就能操纵一切的霸总或富二代。 要么是虽然是穷人,但也能靠男人保驾护航,替她解决任何困难的灰姑娘。 这种往来皆富贵、平步上青云的人生脚本,对普通人毫无参考意义。 但港剧里的主角们,很多都是做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的都市男女。 当年她姐一度想成为一名法医,因为看了《鉴证实录》。 女法医聂宝言永远穿着得体的职业装,利落的直发披肩,干练又知性。 面对残忍的犯罪现场,她从来利落冷静,做事一丝不苟。 法医职业到今天也是冷门职业,聂宝言在剧中也因为这个职业受人歧视。 但聂宝言有句经典台词: “我很清楚我的工作,是验出每一位死者真正的死因,不能让他们死得不明不白。当我专心做事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空害怕。我唯一害怕的,只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够好。” 《鉴证实录》曾经影响过一代人,很多法医,就是因为当年看了这部剧而从事了这个职业。 后来又看了《冲上云霄》,对机场工作充满向往。 志愿从法医变成当空姐,班里有男生天天吵着自己是机长。 今年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看到西装革履的张智霖,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当年的帅气机长。 看了《陀枪师姐》,觉得做一个开枪女警也不错。像剧中的陈三元,满腔热忱,热情飒爽。 医生、律师、机长、警察...... 感谢TVB,不断在我们心中种下平凡的梦想,让我们对职场有了无限美好的想象。 港剧还教会了我们很多人生道理。 一边感慨生活不易,一边精神饱满地应对生活。 教会我们遭受各种挫折都能调整好重新开始,给了我们勇气。 它也是很多人早期的女性主义启蒙。 《陀枪师姐》里的陈三元,从不接受同事们对她「因为是女性」而给的特殊照顾。 她们的主题曲中有句歌词: “做女人不应甘心当作花樽,把握青春。” 这种独立的女性思想,即便是现在看,也不觉得过时。 港剧怎么能把每一种职业剧,都做得这样专业?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这样动人? 没有同样热爱工作的演员的付出,根本无法把剧情演得这样深入人心。 香港艺人 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演 对香港艺人的喜欢,是始于作品,终于人品。 香港艺人总给人一个印象:很拼,很脚踏实地。 不是某几个演员如此,而是人人皆如此。 他们真的敬业,也是真的对演艺事业有敬畏。 去年胡杏儿参加《演员请就位》,演《亲爱的》里丢了孩子的妈妈。 演技类综艺,观众很容易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演员的表演。 但胡杏儿的表演太精湛了,让我忘了我在看一个竞技类节目,我相信她就是那个妈妈。 为了演好这角色,她甚至在短短几天了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安徽方言。 她姐想起小时候背粤语歌的歌词,花了几个月,语调依旧不标准。 对于母语是粤语的演员来说,学会一口新方言,当然不容易。 胡杏儿在台上有些百感交集。 她说: “感谢我的娘家TVB。没有TVB,就没有我。在TVB工作16年,每次拍戏基本没有觉睡。” 胡杏儿在TVB什么地位? 16年TVB生涯,几乎都是主角戏。 是当家花旦,也拿过视后。 就算地位如她,加班拍戏,为戏拼命也毫无怨言。 佘诗曼在TVB是亿万视后,同样说过拍戏期间,有过5天4夜不睡觉的记录。 996、007,对于香港演员来说就是常态。 她们都明白影视行业是特殊的,无法准点下班。开这份工,就得为整个剧组负责,尽全力。 在现在这个艺人做好本职工作都算敬业的娱乐圈,香港艺人的工作态度绝对能吊打一片。 香港艺人的工资,称得上微薄。 蔡少芬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被问到自己刚工作时的收入。 她记忆犹新。 1991年,她当选港姐。开始拍戏,收入:500块「一个收」。 做主角,拍一集电视剧,等于「两个收」。 一个当红新人小花,每月平均收入5000元。 香港物价不比大陆。同时间,香港一个服务员的收入,2000块。 当时香港一个四十平的房子,售价160万。假设蔡少芬想买房,要在能一直接到戏的情况下,不眠不休工作42年。 这已经是主角的身价,而那些龙套、配角,就更别提了。 就在去年,阿姐汪明荃在TVB台庆上,还向TVB提议: 能不能给我们涨点工资啊? 苦是真的苦,但这份认真工作的姿态,真的值得普通人敬畏。 不比今天的娱乐圈,不是富二代去选秀,可能连出道机会都拿不到。 当年选择去做艺人的香港艺人,大多数出身底层。 做演员,为的是有份工做。 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香港艺人,入行的方式,多半是参加了无线艺人培训班,或在港姐选拔中获得了名次。 艺人表演培训班,几千人选几十人。毕业后,也还得从龙套做起。 赢了港姐,演了主角,演技不争气,也会被导演骂,观众也不领情。 香港演艺圈,即便龙套、配角,也从不划水。 《喜剧之王》里有个情节。 周星驰苦练三句台词,那是他仅有的戏份。 上映后,被无情删去。 其实这是吴孟达的真实经历。 《九品芝麻官》里,有个叫田启文的小配角演死尸,周星驰在他身上夹夹子。 这段戏拍完,周星驰问他痛么。他说:“痛,但我是演员。” 什么叫「艺德」? 艺德,是把放在撕番位,刷数据等旁门左道上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主业上。用心演好戏,有多少光芒就发多少光芒。 看到他们这样努力生活的样子,我总觉得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勇气。 不必搏一个「出人头地」。 但至少可以活得很尽力。 喜欢他们 是我们对有人气儿的娱乐圈的怀念 在香港,再大的艺人也是普通人。 不带助理,不带经纪人,没有替他们开路的保安。 明星随处可见。 会坐地铁、逛超市、吃路边摊,爬山,与普通市民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差别。 香港市民经常能在地铁上偶遇周润发。 如此大明星,也爱跟市民聊家常。 香港有件旧新闻,很多人初听都觉得很有趣。 是某电视台在街头随机采访民众时,采访到了买菜的刘青云,新闻播出时,配字:热心市民刘先生。 大家觉得有趣的点在于大明星刘青云怎么会独自去菜场买菜,又怎么会有人不认识刘青云?他又怎么会是「热心市民」刘青云? 放在香港就没那么有趣。 当然他这张脸没人会觉得陌生,但路人遇见大明星,其实就像遇见街坊邻居般随意。 相比之下,我们视野下的艺人好像活在和普通人隔绝的另一个空间里,不如他们这样饮食男女,触手可及。 香港艺人从来都没什么偶像包袱。 你从来不会在他们嘴里听到冠冕堂皇的「官方发言」。 张国荣当年来内地做节目,被工作人员提醒这里是央视。 张国荣开玩笑说: 张曼玉被问到为什么来选美,是不是「贪慕虚荣」? 绝不会给你一个小白花一样的回答。 舒淇被问到在异乡是否会容易发展感情,也有女王发言: 大胆么? 试问今天,有几个这样敢说的艺人了? 那个年代不流行造人设,没有经纪团队帮艺人一题一题想答案,连发个微博都要专人写,专人审核。 反而培养了那么多的「巨星」。 而今天,我们似乎很少看见演艺人,在台上这样卖力,在台下如此放松,不费尽心思凹人设。 说到底,那时候的「明星」还是一个职业。 而今天,「明星」已然凌驾于普通人,越成名,越少「人味儿」。 娱乐圈很特殊,它拥有如此大的曝光量,展现在众人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社会风气的。 当这个圈的人变成没有真才实学也能赚取大笔金钱时,变成有了名利就可以无视法律时。 也难怪无数下一代的孩子们嚷嚷着要做明星网红,而不是科学家了。 之前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里曾有一个片段,科学家男主在和大明星女主确认恋爱关系时感到怯懦,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男主的领导十分不解,什么时候一个科学家配不上女明星了? 是的,或许这个圈如今烂成这样,就是提醒我们该反思了——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中华商机在线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