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 如今互联网“社死”已经很常见了。 出糗会“社死”,表白会“社死”,吃顿火锅也会“社死”。 这些当然都半开玩笑。 不过,最近有一个人确实在众目睽睽下经历“社会性死亡”。 谁? 英国皇室亲授的“荣誉勋爵”;《福布斯》名人榜曾排在前三;所著的图书卖出4亿多册;同时还是公认的大慈善家…… 没错。 《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 就在前两天—— 她被自己创造出来的“魔法世界”,正式“除名”。 这还不是最荒诞的。 带着好奇,扒开J.K.罗琳的“死亡全过程”。 Sir不理解,更替她感到悲哀。 一场“现代猎巫行动”正在上演。 01 “魔法界头号恶人” 2021年,《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 本该是一次暖心的举动—— HBO想制作特别节目《回到霍格沃茨》,让电影主创们重聚,聊电影,聊幕后,聊改变。 谁知粉丝们发现。 邀请名单中少了一位重要人物,《哈利·波特》的原著作者J.K.罗琳。 原因? 即使没点明,大概能猜到: 去年六月,罗琳在推特上发表过一系列针对跨性别者的言论,并在外网引起巨大争议。随后两个最大的《哈利·波特》粉丝网站The Leaky Gauldron以及Mugglenet发布联合声明: 简而言之。 将J.K.罗琳从《哈利·波特》世界中除名,除非必要,否则不再搬运/传播任何有关作者本人的言论及消息。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罗琳可能至今都不太明白这是一种哪来的“魔法”。 老娘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干掉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必须先声明: 罗琳所触碰的“雷区”,关于“跨性别者”的概念比较复杂,对中国网友来说相对陌生,Sir这篇文章只能尽量解释来由。 事情始于一场扯皮闹剧。 2018年,罗琳点赞了一条推特,内容将跨性别女性称为“穿裙子的男人”。 罗琳当即被冠以“歧视跨性别者”的罪名。 但另一边,罗琳称自己是手滑,经纪人也出来为她辩解,“中年人犯糊涂”。 争议中,闹剧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质疑、考古、挖坟…… 网友不断从罗琳的一举一动中寻找“证据”。 她社交媒体的关注列表,里面有多位疑似的“TERF”; TERF:自称为女权主义者,却将跨性别女性排除在外,只认可出生时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人。 还有她写过的小说。 准确说,是小说里的几段文字。 先不说小说是虚构作品,并不代表作者本人真实立场。 Sir去翻了翻那些被诟病的文字—— 出自2015年的《蚕》,2017年的《恶魔的事业》,两本推理类小说。 且都不是以跨性别者为主角。 罗琳仅仅在描述偶尔出场的跨性别者角色时,呈现了他们面对外界偏见,以及内心纠结时,所产生的恐惧或困惑。 这种隐秘的不安和惶恐,我们在类似的电影作品里也见到过。 △ 电影《丹麦女孩》 这是否就能坐实罗琳本人的偏见? 好,打住。 Sir知道说到这里许多毒饭还会觉得混乱。 要理解JK罗琳的“罪名”,必须先厘清两个概念: 1,什么是“跨性别者”? 并非我们所说的“变性人”或“人妖”。 跨性别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指代性别认同不同于其被指派性别的个体或群体。 《百度百科》 因为概念太复杂,便产生新的困惑。 2,“跨性别者”的性别应该如何被承认? 这是此次事件的暧昧之处—— 罗琳质疑“心理性别”的合理性,另一方却认为,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支持“跨性别者”的性别选择自由。 孰对孰错? Sir查阅各种资料得出现状是: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至今没有对“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达成共识。 好,再次打住。 事实上,整个“封杀罗琳”的过程并没有出现足够多理性的讨论。 形势飞快地滑向各方的站队、表态、打压。 更“糟糕”的—— 罗琳并不打算“束手就擒”。 02 众叛亲离 2019年12月,罗琳终于忍不住了。 一条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哈利·波特》事件公认的起源。 你们可以有穿衣自由 也可以有称谓自由 也可以有成年双方同意前提下的性自由 完全可以活得平静、安稳、精彩 但逼迫女性丢掉工作来认证“你们的性别是真实的”? 注意下方带的话题,“IStandWithMaya”。 这是当时“热搜事件”: 一位名叫Maya的女生公开质疑跨性别女性进入女厕的行为,很快被打上“恐跨”标签,遭到网暴,甚至面临失业。 罗琳言语可能激烈。 但她反对了什么? 不是跨性别群体,而是以女性工作为要挟的行为。 这还不算完。 去年六月,罗琳又转发了一条新闻。 新闻大意:“疫情之下,我们为‘有月经的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 罗琳反击: “有月经的人?这些人不配有个称呼吗?直接叫她们为女人不好吗?” 彻底引战,评论炸锅—— “等你老去绝经后,你也停止做女人了”; “嗨罗琳,现在是2020年,跨性别男性也会来月经,你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好嘛?” 舆论汹涌,热度持续飙升。 罗琳乘胜追击,连发几条推特。 有点长,但基本上涵盖了她所有的主要观点。 如果性别是虚假的,那么就不存在“同性恋”这个概念 全球女性的生存现状也将会被轻描淡写 我爱跨性别人群 但是性别的概念模糊化,反倒不能让他们更有意义地安身立命 像我这样的女性会对跨性别人群抱有一定的共情 因为相较于男权,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弱势群体 如果你们被歧视 我会与你们站在一起 但同时 我的人生已经被女性这个身份给框住了 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之后她也表态,同样对跨性别人士上厕所的问题表示质疑。 期间还引用了一些目前在医学和社会学领域里仍有争议的文章。 罗琳的论证完全对吗? 当然不是。 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可能因为对女性群体的拥护,导致她的言语的确有不少“破绽”。 问题是,舆论和形势并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 往日的同事、朋友、支持者…… 迅速划清界限。 几天内,《哈利·波特》剧组的三位主角相继驳斥她的言论。 艾玛: 跨性别人群 他们认为自己是谁那就应该是谁 他们有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关于身份认同 他们有权不被长期质疑或者说教 丹尼尔: “罗琳是我非常重要的人,但是变性女性就是女性,任何异议都会抹杀她们的身份和尊严。许多人会遭受性别歧视,我们要支持他们而不是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罗恩"鲁伯特: “我坚定地与跨性别群体站在一起。变性女性就是女性,变性男性就是男性。我们都应该有权生活在爱里,而不是被整天评头论足。” 之后卢娜的扮演者伊文娜·林奇也表示赞同。 并像喊口号般着重强调: “变性女性就是女性”。 之后,一些“敏感度”高的旁观者相继发声。 “小雀斑”埃迪·梅德雷恩: 自己出演《丹麦女孩》是个错误,艾纳(莉莉)这个角色应该由真正的跨性别人士扮演。 截至目前,所有“魔法世界”中的演员仅有两位站在罗琳这边。 一位,“马尔福”。 扮演者汤姆·费尔顿当下便点赞了罗琳的那条推特。 另一位,“伏地魔”。 拉尔夫·费因斯直接表示“不能理解那些对她的批评”。 战火蔓延至今日。 罗琳在二十周年重聚上的“缺位”终于将整件事推向高潮。 似乎,这场“战争”胜负已决? 不对。 一旦善意被扭曲成绝对的口号,狂热的运动。 它的终点,便不会是某个人的沉默。 而是一切反对声音的消失。 03 杀人的“政治正确” “围剿”并未结束。 风暴中心的罗琳,在最新动态里说她家的地址被曝光,三个“激进分子”站在她家前自拍,并把照片放上了网。 此前她也曾爆料自己收到死亡威胁。 另外,她还不断在推特上发言称有许多女性都来寻求帮助,她们都或多或少地收到来自社交软件、职场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 为什么呢? 因为她们不愿意承认“社会性别”应当取代“生理性别”。 Sir无法得知事实如何。 但肉眼可见,狂热正在蔓延—— 还记得“马尔福”汤姆吗? 他一开始是站在罗琳那方,但点赞后的短短一天内,他的推特评论区被攻陷。 最后不得不把点赞取消。 之后,采访里所有关于罗琳和跨性别的话题。 他一概不发表言论。 幸好,此时舆论经过三个月的冷却,网友逐渐找回理智。 留言区大多为正面评论,对他的“置身事外”表示理解。 我是跨性别者,汤姆只是不想被卷入纷争,我没觉得这有啥 这就是大家喷他的点吗?他没啥错啊也很有爱,我真是服了,网络戾气太重 这些评论中,Sir注意到了一个词: Cancel Culture(呛声文化)。 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新词。 大意是在公众人物做了或说了令人反感或冒犯的事情后,撤回对他们的支持并进行反击。 对,中文也叫“塌房”。 在众多大媒体,大人物的“呛声”中,Sir对一位小朋友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小“哈迷”。 在镜头前,他先是说出对《哈利·波特》系列的热爱。 再缓缓道出对罗琳的“失望”。 我从孩童时期就是《哈利·波特》的铁粉 我看了所有的电影和书 听过所有的有声书 也去了游乐园 但这些让罗琳的行为反倒伤害我更深 在这位博主的墙上,Sir还真的看到了《哈利·波特》的海报。 Sir绝不质疑他的热爱。 更无法忽视他所受到的,真实的伤害。 这位小“哈迷”的坦诚,展现了现实中许多弱势群体受到的歧视、霸凌,的确存在。 跨性别者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被骚扰率约为78%,被人身攻击率约为35%,被性侵率约为12%,被开除率约为6%。 ——美国全国跨性别平等中心《全国跨性别歧视调查报告》 我们的确需要发声,需要争取应有的权利。 问题是—— 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事件中,Sir看见不少人提到这个词:政治正确。 的确。 无论罗琳还是真正的“跨性别者”,此次事件中都沦为“政治正确”的受害者。 什么是政治正确?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但政治正确本身并非恶意。 它的出发点是“帮扶弱小”。 我们真正讨厌的,或者说需要警惕的,是以政治手段去利用“正确”。 因为政治的存在。 它所帮扶的“弱小”也产生阶级。 打个比方—— 起初,50%的弱小,女人是弱小; 后来,30%的弱小,“同性恋”是弱小; 再后来,更稀缺的弱小,跨性别者才是弱小。 …… 后果呢? 因为不允许错误的存在,“正确”便会因为缺乏讨论而被荒废,被遗忘; 而那不可置疑的“正确”,便沦为强者剥削弱者最趁手的武器。 最后。 Sir不知道罗琳是否还有申辩的机会。 更不知道跨性别群体,会因为这次风波得到多少真正的尊重,以及期望中的改变。 整出闹剧,让Sir多次回想起那些清晰的画面。 你们应该也记得—— 那个现实中被各种欺压的男孩,生命前11年都睡在楼梯下面的暗室; 那个不断被咒骂为“泥巴种”的女孩,手臂被刻下无法磨灭的耻辱; 那个呆头呆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男孩,学个咒语几遍都不会。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不堪回首的过去。 但罗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世界。 去吧。 穿过那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那里没有急着否定你的“麻瓜”,只有各种魔法和刺激的冒险。 对了。 那个城堡里还有会动的壁画。 许多人没有发现,这里的壁画都是真的。 其中有一幅,是个女人,名字叫安妮·博林。 她曾是英国最著名的王后,伊丽莎白之母,后来处死,被后世传为“女巫”。 罗琳在自己的魔法世界为她留下了一幅画。 如今罗琳在这个世界被“除名”。 她。 也会成为一幅画吗?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中华商机在线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