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中华商机在线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中华商机在线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华商机在线网公众号

中华商机在线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林语堂,在海外走红的美食kol

2021-12-29 发布于 中华商机在线网
加拿大保姆移民 https://www.immivisa.cn/h-pd-96.html

一个中国人在盛宴面前是多么神采奕奕啊!肚子填满美食之时,他会轻易地喊出,啊,人生多么美妙!中国人填满的肚子里会散发出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中国人是相信直觉的,而直觉告诉他,肚子满意,万事顺利。

林语堂的这一段热情洋溢的宣言,至今仍被引作对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的权威解读。它发表于 1937 年 11 月,正值日本军队入侵南京之时。

此种言论于当时发表,对身为爱国者的林语堂而言何其不幸!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林语堂对于美食的书写,如何折射出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困境与文化选择?在赴美之前,林以“小评论”为名 写下了一系列散文,触及的题材相当广泛,但极少有关于饮食的。

那么,在移居西方之后,他又是如何以中国饮食之道(这一相当传统甚至 “封建”的习俗)来代言中国,并以之批判现代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呢?中国这一“独异”的饮食之道,又是如何赢得普适性与世界主义内涵的呢?

“西方之子”呈现“东方仙境”

林语堂不能算生来就是个“文人美食家”。他生长于一个生活节俭的基督教长老会大家庭,上的是以新教为主旨的教会学校。他到美国留学时,主流社会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们对外国香料和移民都不甚信任。他从美国和欧洲读完硕士与博士归来后,看到他父亲戴着丝帽的一幅肖像,心有所动,决意放弃他那西式“狗领”,并如他所言,接受自己“生来就是为了磕头、安宁与和平,而不是为了踢足球、带狗领、吃西餐与高效率”。

不过,据林语堂当时一位朋友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林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的行为方式“看起来更像个美国人。他穿西服,知道晚餐时如何用刀叉,甚至连走路的方式……他与他的新娘,手挽着手” 。也许正是妻子廖翠凤的烹饪,有意无意间改变了他,并向他展现了餐桌上的乐趣。

林语堂于1936 年再度离开中文世界来到美国,食物成为他可以用来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且可以作为中国可以提供给 “现代”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当然,在中国,除了与满族或中亚菜肴对比,人们通常不会想到“中国菜”。他们只会想到“饮食”,或者讲粤菜、川菜,或是他们的家乡菜。正如斯维斯洛基发现的那样,在十九世纪的上海,即使是粤菜也似乎令人相当陌生。他很好奇,不知地域性美食是如何逐步被纳入更广义的“中国菜”烹饪传统的一部分的。

而在域外,林语堂则对定义“中国菜”这一更庞大的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赛珍珠促成了林语堂从上海搬到纽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在南京大学任教时,很欣赏林语堂的文章,特别是他在“小评论”名下写 的系列散文。不过直到 1933 年,她才在上海林语堂家的晚宴上首次跟林会面。

赛珍珠回忆道,那顿晚餐是由廖翠凤及他们的女儿们做的,而廖翠凤真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温馨暖人的中国女子”,林家的孩子们也非常可爱。另一位客人是胡适,林语堂的老朋友。“那顿晚餐,”赛珍珠写道,“真是美味可口。我一边享受,一边听着两位中国名流的闲谈,两位都很有才气,但风格又很不相同,言谈间感觉到胡适对年轻少许的林语堂颇有些微词。”赛珍珠和林语堂却一拍即合。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生活在“多重世界”中,又或许部分是因为他们都有长老会清教主义家庭背景,反而对香烟或时髦的享乐主义更加向往(不过林语堂不喜欢鸡尾酒)。赛珍珠把林语堂介绍给她未来的丈夫理查德·华尔希,华尔希此后出版了一系列林语堂的畅销书,使林语堂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为自己赚了不少钱。

《吾国与吾民》(1935)和《生活的艺术》(1937)可说是用老材料重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中也讲到中国食物和烹饪,虽然不是重点,但也很有意思。

在《吾国与吾民》中,“饮食”一节直到最后一章才出现。林语堂开篇即谈到一个西方人常问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吃什么?”答案是:“我们吃地球上所有可吃的东西。我们吃螃蟹是出于爱好,吃草根树皮是出于必要。”我们“人口太稠密,饥荒又太频繁,这让我们不得不吃所有触手可及的任何东西”。“唯一不是我们所发现且我们也不会吃的是干酪。蒙古人没能劝我们吃,欧洲人恐怕也不行。 ”

事实上,中国曾经比那些烹饪范围窄的国家更为富足,许多新食品的发掘并非出于饥荒,而是出于科学的好奇心驱使,或是出于宗教上的忌讳。不管怎么说,其后,林语堂又自相矛盾地阐述了人参的属性,这几乎跟饥荒挨不上边。他还说:“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却未曾尝过蛇肉,亦未见亲友中有吃蛇肉者。”

有意思的是,林语堂相信,族籍和文化是由我们的胃所决定的:“其实我们对乡土的爱恋多半是对童年时代敏锐的感官享受之回溯。对山姆大叔的忠诚是对美国甜甜圈的忠诚。”许多侨居海外的美国人会“追慕故乡的熏火腿与甜番薯,但他们不会承认这引发了他们的乡恋,也不会将此感慨写入诗歌” 。两年之后,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什么是爱国主义?它不就是一种对我们童年时吃 过的美好食物的热爱吗?”他总结道:“人都要吃,就像人都会面临死亡一样,由此最能体现天下一家兄弟情。”

更有意思的是,林语堂在此并未提及他自己童年时代的食物,而只是提到他在北京那些岁月里尝到的传统食物。

只有到《吾国与吾民》的最后几页,我们才看到林语堂对自己国 家的命运感到多沮丧(华尔希劝服了林语堂将这些段落从开头几页移走,因为担心读者会受惊吓)。辛亥革命只是“将一个帝国吹成了粉灰,留下一片废墟,还有呛人的尘灰。有时人们甚至希望中国仍然是个天朝帝国”。在此,林语堂呼应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精神—“从民族国家的层面讲,我们还仅处于孩童期”—他引用胡适的话,他曾以“先知式的愤怒”吼道:“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生活的艺术》一书则将食物编进一幅更大的挂毯中去了。“我们的动物性遗产”一章有一节“论肚子”(上文讲过,烹饪美食学就是 “胃之定规”),林语堂援引了一篇他自己翻译的李渔的奇文。按李渔的说法,人类有两个器官是“完全没必要的”,即嘴和胃(口腹):

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3

林于是对人类长出这么一个肚子之事发了通牢骚,但承认,“既有了这个无底洞,也就真无可奈何了,现在直须将它填满”。他接着叹道,以孔子对人类天性的深切了解,他“把人之大欲简括于两项:进食和生育,即饮食男女”。林语堂在此引用的自然是《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读者不言自明,而美国读者可能无兴趣了解。

《生活的艺术》之论述于是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林语堂告诉西方读者,从饮食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文明成熟。朋友在餐桌上相见就是和平会面:“一碗燕窝汤或一盘美味炒面,有缓解争辩激烈度的效用,可以让双方针锋相对的意见和缓下来。”社交于是就成了政治。中国式的智慧坚持认为,“所有纷争皆可解决于筵席之上,不必去对簿公堂。……在中国,人们常常为遂愿而设宴联欢。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最保险的仕道腾达之术”。

此外,法国与俄罗斯的大革命其实也是跟食物相关的:“肚皮挨饿时,人们不肯工作,士兵不肯打仗,女歌唱家不肯放声,参议员不肯辩论,总统不肯治理国家。” 但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酷评好像很不中听:“中国政府之所以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也许直接导因于全体官僚每晚个个都得去应酬三到四场宴会。他们入肚的四分之一是在滋养他们,而四分之三则是在残杀他们。”

我们来看看中国在烹饪方面的优势。即使在最简单的层面上,美国和欧洲菜也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除了在面包和甜点方面该遥遥领先外,西餐给人味道相当平淡、品种极其有限的印象。在任何酒店、寄宿公寓或轮船上连吃三周之后,在吃了十三回鸡皇饭、烤牛排、羊排和鱼片后,盘中之物就肯定会开始变得索然无味了。

西式烹饪“最不发达”的该是做蔬菜了,菜的品类不多,只放在滚水里煮,“总要煮到过头,直煮到色泽殆尽,看上去迷糊一片”。有两条规则让中国烹饪有别于欧式烹饪。

其一,“我们吃食物时讲究吃它的组织肌理,我们牙齿咬着时感到的那种松脆或弹性,同时我们也讲究其 色、香、味”。

其二,讲究“滋味的调和”。比如人们只在“吃过白菜烹鸡之后才知白菜之好滋味,那是因为鸡之肉味渗入了白菜,白菜之味也渗入鸡肉”。

尽管优劣明显如此,但什么也不会改变。美国人会执着地吃着他们的甜甜圈,除非有一天“中国也能做到船坚炮利,把洋人给揍一顿, 到那时洋人才会承认中国人无疑是更优秀的烹饪家”。若“洋人愿意谦虚好学”,那中国人是有“很丰富的秘诀可以教洋人的”。不过在此之前,光是空谈一无用处,因为“我们也无炮舰,即使有,也不会驶入泰晤士河或密西西比河,强迫英美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不然就一枪把 他们送上天堂” 。

本文摘选自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 中华商机在线网
    1970-01-01
中华商机在线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中华商机在线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中华商机在线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中华商机在线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