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zuixin.run 作者|刘远举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高校书记校长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通过走访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通知要求,新建的本科高校、高职、职业本科等,学校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这一举措,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虽然过去很多年,似乎每一年都有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但最终都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不过,今年的情况的确更加特殊。 一方面, 今年的大学生特别多。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近日撰文表示,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仍面临着挑战和压力。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工难”“求职难”等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与此同时,中国很多行业今年的变化特别大。 以往的高薪行业,互联网在产业和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也开始收缩。近几个月,不断有互联网公司爆出架构调整、人员优化、裁员等信息。百度、字节、爱奇艺、快手等均传出规模化优化人员。此外,教培、房地产行业,已经在行业政策变动的大背景下迎来寒冬。猎聘针对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2021年,裁员力度仅低于文教传媒、房地产,互联网行业是裁员力度最大的三个行业。 与此同时,疫情仍然在反复重现,特别是奥米克戎毒株,隐匿性强、传播性高,往往要求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封闭,这就严重打击了旅游、餐饮、影视行业,让行业陷入停滞。 经济运行是一张大网,几大行业陷入停滞,会使得整个经济运转变慢,换言之,经济不那么好了,这就必然反映在就业上。 所以,今年的就业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于往年的新变化,在以往的摩擦性,结构性的问题上,还出现了周期性问题的苗头。 以往的大学生找工作难,是摩擦性的、结构性的。 所谓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简单地说,求职者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调整心态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的失业,就称为摩擦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会说大学生就业难,但最终都能较好地解决。因为这种就业难,仅仅是时间问题。 所谓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变化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这些经济变化导致就业市场,人岗不相匹配的矛盾突出。一些专业出现人才难求,招不到人的情况,另一些专业却出现就业难,而这种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也正是前述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所提到的“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某种程度上,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越大,摩擦性时间造成的时间就越长,大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调整心态。 去年九月,有媒体对2021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了一次就业方面的调查,参与调查的有5600多名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2700份,关于薪酬部分调查结果很惊人: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0%男生和3.25%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万元俱乐部”。显然,基于这个高预期,会有更长时间的摩擦性失业等待。对大学生而已,也不要一开始就好高骛远,降低择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是一个较好的策略。 总体来说,不管是摩擦性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都是自愿的,并非完全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不愿意干薪资不满意的工作,或者不愿意进工厂,这都是自愿的,如果真的活不下去,还是会从业,失业自然就解决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不是问题。这仍然是需要努力减少的。校长拜访企业,既能协调各方力量,缓解结构性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也有助于学校调整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市场所需,减少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 不过,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所以,大学生就业,也要预防出现周期性失业的苗头。 所谓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即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衰落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形成失业。面对这个苗头,仅仅依靠校长拜访就无能为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拜访的方式,就要避免“隐形就业”的形式主义。隐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通常是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但没有办法解雇工人时,大幅度降薪,就会造成隐形失业。另一方面,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 比如,校长找到企业,企业虽然不愿意要人,也没有岗位,但碍于诸多因素,仍然接收了毕业生。工作不多,工资更少,从其他员工身上一人匀一点。再极端一些,园区给区域内的餐厅或商店派一个指标,工资相当于老板从利润中掏一些。这样的就业,就是隐私失业,本质上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扩大公务员数量,扩大研究生招生、扩大专升本、都不是治本之策,这些办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把问题堆积起来。让毕业生真正工作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辜负所学,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中国经济有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1000万人的就业,这个潜力肯定是有的。 正如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所言,各方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 同时,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只有这样才能稳住预期,从而稳住就业。 作者刘远举,系财经评论员,为FT中文网等媒体撰写经济评论。 编辑|张丰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中华商机在线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3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